悲剧!中国留学生枪杀华人导师,寒门贵子博士为何举枪杀师?
美国又一起校园枪击案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的作案嫌疑人,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。
截止当前,枪击案造成学校一名教职人员死亡。
(资料图)
死者,是他的导师。
到底什么仇什么怨,能让这名原本该有光明前途的留学生如此痛下杀手?
媒体曝光了嫌疑人照片后,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浮出水面。
北卡校警方公布的嫌疑人照片
他的身份标签中,有凶手,有孝子,有哥哥,有高考模范生。
这些故事碎片,逐渐拼出了事件的大致轮廓。
01.枪声
美国当地时间8月28日,下午13时,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突然警铃大作。
校园警察接到紧急通知称,该校考迪尔实验室发生枪击事件。
嫌疑人持有武器,极其危险。
校方要求所有人紧急就地庇护,建议教职工和学生躲在室内,等待进一步通知。
当天14时30分左右,犯罪嫌疑人被抓获,目前已被拘留。
作案嫌犯是该校应用物理科学系二年级博士生,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齐泰磊(音译,Tailei Qi)。
根据齐泰磊在社媒上的公开信息显示,2015年他毕业于武汉大学,拿到物理和工商管理(辅修)双学位。
2019年就读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,2021年获得该校材料科学硕士学位。随后开始在北卡教堂山分校就读博士研究生。
2015年至2019年,齐泰磊在中国南方科技大学、及苏州新材料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。
自2022年起,开始在北卡担任研究助理。
领英资料显示,博士研究期间,齐泰磊从事光学捕获纳米粒子阵列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。在光电探测、光镊、显微光谱和2G高温超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。
此外,他喜欢跑步、徒步,闲余时光也喜欢打羽毛球、网球或者乒乓球。
怎么看,都是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物理专业人才。
然而一声枪响,一起恶念,他的人生被推向万劫不复。
“中国留学生枪杀华人导师”,这个词条让案件光速破圈,齐泰磊这个名字一时间仿若毒药。
人们却意外发现,这个人似乎早就在大众眼前出现过。
02.双面人生
2010年的8月,当年的高考成绩陆续发榜。
一则「河南俩兄弟同考624分 同上名校」的励志新闻,通过互联网传遍千家万户。
根据当时的报道,这对相差两岁的齐氏兄弟,不仅刻苦努力,还巧合地考出了分毫不差的成绩,且各科成绩很类似。
当时在濮阳油田中学复读的哥哥齐太磊,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录取;
就读于封丘一中的弟弟齐太安,被西安交大能源动力系及自动化专业录取。
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,两人都是一米七八的个头,面容偏瘦,戴着眼镜,一副憨厚腼腆又难掩喜悦的神采。
兄弟二人出生在河南农村,家境贫寒。
两人的卧室相当简陋,两张床、两个课桌、一个吊在木棍上的简易电扇,几乎就是房间里的全部家具了。
家里唯一还算值点钱的东西,是一台拖拉机,6亩地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。
父亲长年患有肝病,母亲腿脚不好干不了重活,很多农活,都是兄弟俩帮忙干的。
或许正是因此,外人眼中齐家这两个孩子,从小就既懂事又争气。
因为媒体的曝光,俩人得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,上了大学。
相关旧闻在网络上依然可查
当时的封丘一中校长曾说过,兄弟俩都考出高分有其必然性——
“兄弟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,学习上却暗自较劲、相互竞争。”
当年的齐太磊,和如今北卡新闻中制造悲剧的Tailei Qi,是否是同一个人,目前还无法查证。
但相同轨迹的教育经历,相同的姓名读音,结果已经有了预兆。
不出意外的话,多年前励志新闻中的高考学子,和今天枪击案中的嫌疑人,应该是同一个人。(严谨起见,后文仍用音译名,齐泰磊)
然而事过境迁,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番境遇。
谜团接踵而至。国内外媒体都在猜测,到底为什么,齐泰磊会从一个“好学生”走上弑师的道路?
03.多种可能
目前的调查还处于早期,枪击者的动机尚未确定,无法了解他出于何种原因向朝夕相处的导师和同学开枪。
图源:The News and Observer
不过,齐泰磊的社交媒体账号更新频繁,他经常在上面吐露心声,也是因此,现在流传着不少推测。
有观点认为,动机可能是科研压力。
依据枪手的领英账号,他22年1月入读博士,那时候已经34岁。妥妥的“大龄博士”。
再加上家境不算宽裕,在资金和科研方面的压力可能较大。
他在领英的简历中,本科读了5年、毕业工作两年又回归校园,在做完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助理后,更是出现了3年的简历空白...
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,不得而知。不过,充满波折的学术经历,无疑是相当大程度的压力来源。
也有观点认为,动机或许是枪手与导师、同学间的私怨。
枪击事件中已故教授严子杰(音译)
从枪手的推特内容不难看出,他和同学、导师之间有一些摩擦。
他似乎认为同学在背后说他坏话,但导师否认了他的想法。
截图自x
又或许,动机是孤独和霸凌。
wralnews的报道中写道,同学眼中的齐泰磊,总是很安静。
同学说:“从没想过他是可能做出这种事的人。”
虽然在互动中,他显得很难沟通,也说不清楚英语。
“但每次和他说话,他都很友好。”
wralnews
在社交媒体上,他上个月发布了一则交友帖:
截图自x
“我想结交一些新朋友,我是一名2年级博士生,对纳米粒子合成、光捕获、自组装、光谱分析和机器学习感兴趣。如果你对我感兴趣可以来找我。”
但是,他把“interest”拼错了。或许就像同学说的,他的英语不是很好。
在社交媒体上,他还提到觉得自己的隐私“遭遇侮辱”:
截图自x
如果英语不好,那么在求学和做研究的时候,是否会遇到更多挫折?
遇到霸凌,他是否无力解决?
这种挫折是否让他陷入了疯狂?
不过,也有一些人认为,真正的问题,并不在于他的动机。
无论是学业压力、与导师同学的冲突,又或者是对自身处境不满,都不是开枪杀人的理由。
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心生怨恨,但他们之所以能在美国校园短时间内杀死他人,还是因为枪支暴力。
美国枪支暴力愈演愈烈,图源:bbc
社交媒体上,不少人在讨论这件事。
“枪击案只能让更多人拿起枪。”
“学生的精神状况应该被重视。”
“孩子们不该处于这种危险境地中…”
更令人惊悚的是,幸存的学生事后回忆,赵承熙打开一间一间教室的门,命令学生站成排,以近乎“处决”的方式残杀他们...
在发现警方包围了大楼后,凶手举枪自杀。
警方把受伤者抬出大楼
在凶手寄给广播公司的录像带、日记、手稿和照片中,展现出了因处于社会边缘和变得残忍暴虐的形象。
在片中,他喊叫着“我在那个时候,做了我该做的事。你们有成百亿个机会避免今日之事发生,但是你们却决定要洒我的血。是你们把我逼到了墙角,只留给我一个选择。”
不知所云的文字,或许反映了他已经崩溃的精神状态。校医也补充说,赵承熙确诊患有严重的抑郁症。
在同学、教授们的描述中,赵承熙“沉默寡言”“不参与讨论”“不合群”,而且偶尔会“无缘无故发火”,有跟踪女同学和在宿舍室内放火的前科。
由此,关于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、学生持枪的问题,乃至于移民后代如何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,引发了大量讨论。
著名思想家法兰克·贝拉迪认为,除了凶手的生长环境和个人性格外,他身为移民遇到的语言、文化难题让他无所适从、感到孤立也是犯案因素。
无论如何,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们一定要注意安全。
愿逝者安息,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。
然而,类似的美国校园枪击悲剧,仍然时有发生。
04.校园枪击阴影
此次北卡大学枪击案,不由得让人想起多年前的另一桩惨案。
1991年11月1日,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卢刚,开枪杀害了本校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妮,以及一名中国留学生山林华。
之后举枪自尽。
惨烈的案件在当年引发了巨大轰动。
当年的媒体报道
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,爱荷华大学凡·艾伦物理系大楼(Van Allen Hall),卢刚的枪声打断了正在进行的研讨会。
卢刚先后枪击他的博导,当时47岁的戈尔资教授(Christoph K. Goertz)、博导助理、副教授史密斯(Robert Alan Smith)、同学山林华、系主任尼克森教授(Dwight R. Nicholson)。
随后,他持枪走到行政楼,射杀副校长安妮·克黎利(T. Anne Cleary)和学生秘书茜奥森(Miya Sioson)。
最后,他在行政楼203举枪自尽。
在不到20分钟内,卢刚总共向6人开枪,除茜奥森全身瘫痪外,其他五人全部丧命。
卢刚枪击案的受害者
卢刚生前曾给当地媒体寄出一些信件。在信件中,卢刚认为导师故意扣留、迟发他的论文以及帮助求职的介绍信。
他认为,自己留校工作,却没有拿到应得的工资。同学山林华却得到了教授的“偏心”,得到了荣誉。
卢刚说,他曾试图“申诉”但无果,他因此“归罪于校领导、导师和同学”。
枪击案让爱荷华校园陷入了悲伤和肃杀的气氛,学校一度停课。
当年的媒体报道
事后,副校长安妮的三位家人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。信中追忆了安妮的成就,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。
案件在当年的美国社会引发轩然大波,不少人认为,或许是学校的压力和卢刚自身的嫉妒情绪导致他走向极端。
在美国,校园枪击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
曾有媒体说“在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,保护大学校园免受持枪暴力袭击是一个令人苦恼的挑战。”
2007年,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,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,那也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第三多的枪击事件。
这起案件的凶手为韩裔美国人赵承熙,连同他本人在内,共有33人死亡。此外,还至少造成23人受伤。
图源自网络
2007年4月16日,赵承熙在背包里放入锁链、铁锤、短刀,两把合法购买的半自动手枪和将近400发空尖弹去向学校。
当天早上9时左右开始,他进入教学楼,用锁链锁好三个出入口大门,还放置了“炸弹”,把学生和教师限制在楼里,随后开始惨无人道的“狩猎”扫射。
图源自网络
发现端倪的校工迅速想办法报警。然而就在警察到来之前,学校已经陷入混乱,不少人被迫跳楼逃命。
标签: